健康科普

健康科普

【健康科普】 当降糖药变身“减肥神针”: 警惕滥用处方药背后的致命赌局

2025-07-02

“躺着变瘦”“一针见效”的“减肥神针”风靡一时,吸引无数渴望快速瘦身的目光。然而,这些被追捧的“网红神药”——如司美格鲁肽(Ozempic/Wegovy)、利拉鲁肽(Saxenda)——其真实身份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处方药物GLP-1受体激动剂。虽然它们在糖尿病患者中展现出控糖与减重的双重益处,但将其作为健康人群的“减肥捷径”,无疑是在进行一场危险的健康赌博。

一、降糖药何以“跨界”减肥?原理大起底

这些所谓的“神奇减肥针”,核心使命本是管理血糖。它们通过模拟人体自身分泌的GLP-1激素发挥作用,实现三重效果:

血糖调节器: 促进胰岛素分泌(降低血糖),抑制升糖激素分泌。

胃肠减速带: 显著延缓胃排空,让食物在胃中停留更久,增加饱腹感。

食欲控制器: 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,有效降低饥饿感和对食物的渴望。

正是其带来的体重减轻这一“附加效应”,被减肥人群疯狂追逐。临床数据确实显示,部分糖尿病患者用药后体重可下降5%~15%。但关键在于:这对血糖正常的健康人同样安全有效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

二、健康人滥用降糖药:一场输不起的健康赌局

对非糖尿病人群而言,擅自注射GLP-1类药物减肥,无异于在未知的健康雷区行走,赌注是你的身体。其风险远超想象:

高发且痛苦的副作用(发生率 >30%):

消化道“崩溃”: 持续性恶心、呕吐(可致电解质紊乱、脱水)、严重腹泻(引发脱水)。

“饿”的代价: 长期食欲不振导致营养摄入严重不足,引发营养不良、肌肉流失、免疫力下降。

胃的“怠工”: 胃排空延迟可能诱发胃轻瘫(症状:胃痛、反酸、烧心、腹胀),长期或导致胃功能受损。

沉默而凶险的器官危机(一旦发生,情况危急):

急性胰腺炎: 剧烈、持续的上腹痛(常放射至背部),可能危及生命。

甲状腺C细胞异常风险: 动物实验显示可能增加甲状腺C细胞肿瘤(包括甲状腺髓样癌)风险。颈部出现肿块、声音嘶哑需高度警惕。(注:人类风险尚在研究中,但说明书有明确警示)

胆囊“告急”: 胆汁淤积形成“淤泥”,诱发胆结石和胆囊炎(典型症状:右上腹剧痛)。

无法逃避的“反弹魔咒”:

临床观察显示,停药后1年内,超过80%的使用者体重反弹甚至超过用药前水平,陷入“减重-反弹-再减重”的恶性循环,对身心造成更大伤害。

明确禁忌人群: 备孕、怀孕、哺乳期妇女,18岁以下青少年禁用。有胰腺炎病史、严重胃肠道疾病(如炎症性肠病)、终末期肾病(透析)患者禁用。

三、合法、安全用药的唯一路径:严苛的门槛与监管

如果确实达到医学定义的肥胖标准并需要药物干预,使用GLP-1类药物减重必须严格遵循以下条件,缺一不可:

医学门槛(硬指标):

BMI ≥ 28(肥胖)或 BMI ≥ 24且同时患有至少一项肥胖相关合并症(如: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脂肪肝、2型糖尿病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)。

法律与规范程序(不可逾越):

1.必须在公立医院内分泌科或肥胖专科门诊面诊。 

2.由医生评估后开具纸质处方。 

3.凭处方在正规医院药房或授权药店购药。 

健康安全防护网(强制保障):

用药前强制检查:甲状腺功能(尤其降钙素)、胰腺酶(淀粉酶、脂肪酶)、肾功能、胆囊超声。

严格定期随访监测: 至少每月评估体重变化、副作用耐受情况、营养状况及关键代谢指标。

四、立即停药!识别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

使用过程中(尤其非适应症滥用时),若出现以下任何信号,必须立即停药并紧急就医:

1.持续剧烈呕吐超过24小时,无法进食进水。

2.排出灰白色或陶土色粪便(胆道梗阻的强烈信号)。

3.颈部出现快速增大、质地坚硬的肿块。

4.血糖低于3.9mmol/L,并伴有心慌、手抖、出冷汗、头晕甚至意识模糊(低血糖反应,非糖尿病人群风险更高,更易致命)。

健康从来都不是体重秤上的数字,而是你真实拥有的生命质量。药物或许能改变你的体重数值,但它永远无法塑造真正的健康。真正的体重管理和健康提升,核心在于生活方式的积极重构,科学饮食,活力运动,而非依赖有风险的药物捷径。

 

资料整理:刘  东

审核:兰   勇

编辑:刘姿佑

责编:范   艳

2025年7月1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