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4-07
患者手术中(覃槐英摄)
近日,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(怀化市鹤城区人民医院)成功完成首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,为一位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筑起生命防线。这项外周血管介入领域标志性技术的开展,使静脉血栓防治体系更加完善,不仅填补了该院在此领域的治疗空白,更标志着血管介入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。
精准施策:滤器植入化解肺栓塞危机
72岁的张爷爷因脑出血偏瘫长时间卧床,3月20日,突发右下肢肿痛,经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。神经科主任、副主任医师周强带领医疗团队经多学科会诊,发现患者存在极高的肺栓塞风险。“血栓一旦脱落,将严重影响心、脑、肺、肾及其他相关重要脏器的血流供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。死亡率可达30%。”周强向患者家属解释,“我们决定采用‘拦截+溶栓’双保险方案——先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构建物理屏障,再配合药物溶栓治疗。”
在DSA(数字减影血管造影)精准引导下,主治医师余云峰通过微创穿刺,将形似伞状支架的钛合金滤器精准定位于肾静脉下方。手术历时仅30分钟,出血量不足5ml,成功在患者体内架设起直径3cm的“生命防护网”。
技术解码:血管介入的“隐形卫士”
下腔静脉滤器被誉为“血管清道夫”,其伞状结构可拦截90%以上直径>3mm的血栓栓子。该技术具有四大优势:
1. 微创精准:2mm穿刺孔完成操作,CT三维重建确保毫米级定位。
2. 双重防护:既预防肺栓塞又允许持续抗凝治疗。
3. 可回收设计:新型滤器6个月内取出率超95%。
4. 快速康复:术后2小时即可下床活动。
健康提示:谨防沉默的“血管炸弹”
周强主任介绍道:“有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深静脉血栓新发病例超300万,住院患者中60%存在血栓风险。久坐、创伤、肿瘤等都是高危因素。特别是出现单侧肢体肿胀、皮肤发红、行走疼痛时,务必在72小时内就诊。目前,我院已开通静脉血栓栓塞症(VTE)防治绿色通道,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先进设备,可开展从预防筛查到介入治疗的全流程管理。”
作者:王 琴
编辑:刘姿佑
审核:范 艳
审发:刘国林
2025年4月3日